【新华社】港珠澳大桥航道桥段主体工程完工
fr
2025-04-05 11:38
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废水监管和处置,确保不发生环境事件,指导牡丹江绥芬河疫情医疗废物、废水处置工作,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全程闭环处置。
根据《方案》要求,纳入清单的企业分为六大类:一是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企业。通过对不同企业实施分类监管,优化执法方式方法,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据介绍,对列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的前五类企业,在正面清单实行期间被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到的,可免于现场执法检查。企业因受疫情防控直接影响,环境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可不予处罚,督促其尽快整改。对未纳入正面清单管理的企业,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要求开展日常执法工作。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部署,近期,焦作市出台了《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分类管理。同时,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将利用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用能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帮助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民生保障重点行业企业。因受疫情影响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的,可以允许延期或分期缴纳。3.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举报奖励适用范围重大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利用暗管、溶洞、天然裂隙、渗井、渗坑、雨水管道、槽车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工业废水、废液(含放射性废液),以及利用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三)微信举报:12369环保举报微信公众号。6.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未报告或未采取有效措施的。(四)对同一举报对象同一违法事实有多人举报的,奖励最先举报者。
(二)网络举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官网12369网络举报平台及各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门户网站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去年7月至9月,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从污染成因来看,我国臭氧生成主要是两种前体物,分别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要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并发布实施《2020年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
目前来看,氮氧化物的治理有一定成效,但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因为点多、分散,暂时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到2019年,PM2.5未达标的261个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23.1%,全国337个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了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标,今年年底前完成PM2.5目标已成定局。冬季空气质量近三年最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9年主要进展。另外,生态环境部还将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重点,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减少形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
同去年相比,今年大气污染治理最大变化是夏天要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主要是针对臭氧浓度逐渐上升采取的措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说,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这一种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
刘炳江指出,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开局良好,截至4月底,337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夏季重点治理臭氧问题记者了解到,在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臭氧污染逐渐显现,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
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实际上也正好印证了上述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5月15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关项目耗时三年,科研团队已经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成因,结论是: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而首当其冲,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刘炳江表示,去年全国337个城市的臭氧浓度上升了6.5%。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臭氧治理决不能掉以轻心。高强度排放是根本原因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关项目2017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2000多名优秀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
而关键因素是,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的大气氧化性偏强导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据悉,通过连续三年的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超过10%,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超过30%,三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近三年最好水平。
贺克斌指出,在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区域传输的平均贡献可以达到45%,个别的污染过程里,甚至还会到70%左右。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这其中,重要的诱因是最近几年气候变暖大背景造成的不利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冬季空气质量近三年最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9年主要进展。刘炳江指出,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开局良好,截至4月底,337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要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并发布实施《2020年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到2019年,PM2.5未达标的261个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23.1%,全国337个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了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标,今年年底前完成PM2.5目标已成定局。
而关键因素是,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的大气氧化性偏强导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5月15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关项目耗时三年,科研团队已经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成因,结论是: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这其中,重要的诱因是最近几年气候变暖大背景造成的不利气象条件。高强度排放是根本原因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关项目2017年9月正式开始实施,2000多名优秀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
刘炳江表示,去年全国337个城市的臭氧浓度上升了6.5%。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实际上也正好印证了上述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
目前来看,氮氧化物的治理有一定成效,但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因为点多、分散,暂时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而首当其冲,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据悉,通过连续三年的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超过10%,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超过30%,三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近三年最好水平。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臭氧治理决不能掉以轻心。
从污染成因来看,我国臭氧生成主要是两种前体物,分别是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同去年相比,今年大气污染治理最大变化是夏天要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主要是针对臭氧浓度逐渐上升采取的措施。
数据显示,去年7月至9月,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说,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这一种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
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另外,生态环境部还将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重点,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减少形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把做好排查整治工作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战场训练场,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骨干力量。
资阳市长吴旭深有感触地说。
1至4月,优良天数比例为81.8%,同比上升11.8个百分点。
制定全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环评服务指导意见,从清单管理、部门联动、全过程服务、三合一审批等7个方面给予支持,依法依规简化审批流程。
督察要求,五矿集团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断强化集团党组、董事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